翰邦教育培训

保育为先教育为重?保育为主,教育为辅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保育为先教育为重,以及保育为主,教育为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保育为先教育为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保育为先教育为重?保育为主,教育为辅-图1

作为担负着培养幼儿这一特殊工作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身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随着我国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基础教育的观念与实践与时俱进地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幼儿教育正在向着更加人本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理念也随之更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正反映了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一、幼儿为本

(一)关于"幼儿为本"的涵义

"本"可解释为:基础、主体、根本、本原、本质、出发点、目的等。"幼儿为本",即"幼儿本位"之意,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幼儿教育上的具体体现,是幼儿教育本质的重要内涵,也是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核心理念。珍惜幼儿的生命,尊重幼儿的价值,满足幼儿的需要,维护幼儿的权利,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等,乃为"幼儿为本"的核心内涵。倡导"幼儿为本"但不能将之孤立化。

"幼儿为本"不是"幼儿唯一",因为"幼儿为本"的实现需要多种条件来保证,否则"幼儿为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许多实例表明,离开了成人的正确理解、引导和支持,儿童的良好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关于幼儿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在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诸因素中,作为第一要素的"过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和经验的质量。而"过程质量"中的"教师的亲和力""对儿童积极肯定的态度"等要素是通过保育者与幼儿的关系反映出来的。真正的"幼儿为本"是体现在以保育者与幼儿的"关系质量"为中心的日常人际关系之中的,是体现在保育者与儿童无数次反反复复的互动之中的。同时从影响"工作环境质量"的因素中也可以看到,保育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对工作的满意度、压力程度等都与幼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正因为此,重视幼儿教师的工作条件的改善、待遇的提高、减轻他们的压力等是与落实"幼儿为本"的理念、促进幼儿的发展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孤立地强调"幼儿为本"而给教师过多过大的负担或压力,只让教师讲奉献、讲"一切为了幼儿",而不顾及教师的工作环境质量,不改革幼儿园的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条件,"幼儿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倡导"幼儿为本",但不能将之绝对化。不能认为"幼儿为本"就是"幼儿万能",甚至合理的保护、教育也被视为"成人为本",而遭到批评。幼儿是与成人平等的社会成员,是独立的人,这是"幼儿为本"的基本观点。但是必须看到,"平等"是就幼儿与成人的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言的,"独立"更多是就幼儿的人格而言的。"幼儿为本"与成人对其施以保护、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约束、规范是完全不矛盾的。总之,"幼儿为本"理念的提出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上是有深远意义的,是我国社会进步的硕果。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应敏锐地意识到社会进步及其相随而至的观念变革,并以一种理性的自觉去面对,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对幼儿的理解与认识。

(二)关于"幼儿为本"的教育行为准则

《专业标准》对"幼儿为本"理念的表述是:"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可以说,这是理念在幼教实践中的具体化。践行"幼儿为本"理念应遵从以下行为准则。

1.尊重幼儿作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幼儿为本",其第一要义是尊重幼儿的权利。幼儿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基本权利。《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应该与成人平等共享相同的价值,平等共享相同的权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幼儿园教师应当认识到,"幼儿为本"理念下的教育与"成人本位"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是帮助幼儿最终成长为成熟的、有责任感的、能正确地行使自己权利的合格社会公民,还是把他们变成成人的奴隶或附属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理解、尊重并保障幼儿参与与白身有关的一切活动并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让每一个幼儿愉快地、有尊严地渡过童年生活,应当成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

2.尊重幼儿期的独特性和价值。

幼儿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称"幼儿期是充满想像和创造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时期,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来探究、理解、体验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同伴文化的时期",是与其他生命阶段不同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时期,是需要呵护和保卫的极有价值的时期。"保育的目的不仅是考虑如何实施与幼儿能力相适应的教育,而是让幼儿过真正幼儿那样的生活"。OECD(世界经合组织的简称)在本世纪初发刊的关于保教制度的调查报告书中鲜明地倡导:"幼儿时代,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其本身就拥有极高价值的时代……让幼儿能够基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兴趣而生活,让幼儿始终保持那种意味的生活,是保育者必须牢记在心的追求。"尊重幼儿期的独特性、尊重幼儿生活价值的幼儿教育才是"幼儿为本"的教育。

3.尊重幼儿身心特点与保教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必须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是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去不断地探索、发现、遵循这些规律,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习、发展,健康成长。

4.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原则。不能促进每一个幼儿实实在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决不是"幼儿为本"的教育。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教育信念:每一个幼儿都有获得全面发展的潜力,帮助每一个幼儿实现全面发展是幼儿教师的神圣责任。只有基于这样的信念,才可能把"幼儿为本"落到实处。

二、师德为先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秉持"师德为先"的理念,按《专业标准》的要求,"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德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师德为先,即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过程中,将师德放在首位。其中,"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职业道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幼儿园教师师德的核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责任心、公平公正"是幼儿园教师师德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的幼儿园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育育人,自尊自律,这是《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要求。

三、能力为重

在《专业标准》中,"能力为重"被定位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什么要提出"能力为重"的理念呢?一方面,自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之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重视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提出"能力为重"是十分紧迫、十分必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贯彻10年来,教师的观念与幼教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正推动着我国幼儿园课程发生范式转换,从以"教"为中心的课程向着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变化。但是,由于不同范式的幼儿园课程理念不同,强调的课程要素不同,其"能力观"以及能力要求也都不同,从而使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以"教"为中心的课程重视知识体系,强调分科、预设、讲授等要素,而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则把幼儿当下生活中的课题,幼儿主体地参与、建构自己的知识和同伴文化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强调综合、生成、情境、体验等要素。因此,前者重视"教"的能力—吃透教材、预成教案、讲授知识等为能力重点,而后者则重视搭建"学"的支架的能力—吃透幼儿、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等被视为能力的重点。显然,"能力重点"发生了转移,"能力结构"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不容讳言,教师的能力问题已经成为深入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瓶颈,成为进一步深化幼教改革的主要障碍。由此不难看到,《专业标准》提出"能力为重"的理念对我国幼教的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四、终身学习

《专业标准》的"终身学习"理念指出:幼儿园教师应持续"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了国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趋势,也适应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职业特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开始逐步将终身学习作为指导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与原则。与此同时,终身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国掀起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热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亦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2011年颁布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指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终身的专业学习。"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对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教师终身学习做出的方向指引。

终身学习是由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幼儿个体,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发展奠定基础与动力。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行动,才能不断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促进幼儿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育理论素养、道德素养等的完善与更新,都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际行动。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白身的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不断用新理论、新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持续提高白身的专业能力。为了使自己成终身学习者,幼儿园教师应首先具有明确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要认识到终身学习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是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不竭动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自觉地与时俱进;其次,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006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与科学及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养、实干精神和文化表达。幼儿园教师应结合白身的专业实践,不断地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习者和学习社会的促进者。

保育为主,教育为辅

保育为主教育为辅是:

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保教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忽略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因此,幼儿园教育不仅要搞好幼儿园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与“育”的相互作用过程,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什么强调保育先于教育

一、“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等是每一个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清的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由于衡量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和功能指标容易把握,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则难以确定(目前一般只是从幼儿智力、情绪、性格、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来推测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比较困难。“幼儿身体健康”不仅是指各器官、各组织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应包括没有各种身体缺点(如龋齿、视力不良、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等)。“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笔者认为,理清上述几个基本概念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如何确定幼儿健康教育目标

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一般来说,它包含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终极目标应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笔者曾与有关研究人员一起,将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总结成三条:①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②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③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终极目标是我们确定其他层面目标的依据。分类目标是先将健康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类(如“生活习惯”、“饮食与营养”、“人体认识与保护”等),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目标。如“生活习惯”的目标可以确定为:①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卫生习惯;②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秩序;③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分类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内容组织的系统性及完整性。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无法截然分开,因此,在每一个分类目标中,既有关于身体健康的目标,也有关于心理健康的目标,如在“饮食与营养”的分类目标中既强调“不偏食、不挑食、按时吃完”,又强调进餐时的“愉快心情”。年龄阶段目标是以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的健康教育目标,这有利于增强幼儿健康教育的适宜性和发展性。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是上述三个层面目标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是每一个幼儿园教师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之前都必须考虑的。

三、如何选择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笔者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与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以教育内容为依据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例如,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幼儿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为此就要选择那些与认识、品尝各类食物有关的内容。

2.与幼儿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这就是说,要针对幼儿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例如,幼儿中存在着肥胖、消瘦、任性、胆小、尿裤等现象,或面临换牙等情况,就要选好有关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一般来说,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但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内容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前面提及的要求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实际上是想说明“膳食均衡”有利于健康,然而我们不可能对幼儿直接说“膳食均衡”,我们只能通过对各种各样食物的分别介绍,让幼儿了解到每一种食物的主要特点,从而感受到只有样样食物都吃才能有益于健康。

4.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便跟人走;针对家庭的现代化,有必要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防电、防火的粗浅知识及简单技能。

四、如何实施幼儿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把握规律、掌握原则、讲究方法。

把握规律,主要是指要认识到以下几点:①由于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态度与行为常常不一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②由于幼儿好模仿,因此利用良好的幼儿群体作用有利于增强健康教育效果;③随着幼儿认识的淡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很快改变建立不久的健康行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要反复进行,坚持不懈。

掌握原则主要是指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②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与个别健康行为指导相结合;③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家庭健康教育相结合。

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我们十分熟悉的教育方法(如动作与行为练习、讲解演示、情境表演、讨论评议、感知体验等)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播媒介的利用,幼儿健康教育中用得较多的是教学电视,如根据“跳动不停的心脏”这一课题教学的需要,设计电脑动画,把心脏的有节律跳动与血液的循环往复之间的有机联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这对于教师不容易解释清楚的人体解剖知识的传播十分有利,而且一旦电脑软件制作成功后,可在园内或更大范围内反复利用。这种形式在实践中颇受幼儿欢迎。

五、如何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评价

幼儿健康教育评价是对幼儿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以及效果的全面评估,它有利于了解幼儿健康教育计划是否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否明确了幼儿的主要健康问题;它可以检验是否激发了幼儿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幼儿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达到了预期目的;它还可以为改进教育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幼儿健康教育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①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健康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②影响评价,即幼儿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是否因为健康教育计划的干预而产生即时的有利的改变。③终极评价,即幼儿健康教育是否改善了广大幼儿的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终极评价是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评价时间较长,较难把握。

幼儿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自我报告。即让幼儿报告个人与健康教育项目有关的认识、兴趣、态度和行为等,常用于了解幼儿的饮食习惯、进餐次数、食物偏好等。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向家长或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③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统计调查。如龋齿、沙眼、近视眼、儿童期肥胖症的发生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的对比。

由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常常是潜在的,很难在短期内出现最终情形,因此幼儿健康教育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何制订出一套切合幼儿健康教育实际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还需广大幼教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六、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由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整体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实践中往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降低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本人所在课题组的研究,谈谈目前幼儿园教师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要积累扎实的幼儿卫生科学知识,这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幼儿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知识背景,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体的认识,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子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其保护,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师还必须能够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模棱两可的回答。

2.在进行任何一个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都必须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教师头脑中对“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教师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是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3.要恰当把握时机,适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有关换牙的主题,可以在本班已有几个幼儿开始换牙,绝大多数幼儿将要换牙的时候进行,这样既能利用个别幼儿的亲自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面向大多数进行超前教育,使幼儿健康教育产生良好效果。

4.统筹安排活动系列,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对于内容丰富的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有系统地在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但要注意分配好各年龄段的侧重点及其分量,呈现既有铺垫又有深化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5.要善于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幼儿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卫生知识,若将枯燥的知识搬到生动的屏幕上,幼儿的兴趣必定倍增。

6.把握好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有些教育内容可以说既属健康教育范畴,又属科学教育范围,其间并无绝对的划分界限。实践中一方面不能因为学科内容的划分而人为割裂幼儿的知识结构,而应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另一方面对出现了一些回避不了的重复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培养幼儿健康行为本身就应反复进行。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幼儿园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3岁至6岁的幼儿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机构的良好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社会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

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全面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将为幼儿的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所在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艺术学院,其附属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使幼儿园健康教育一直走在西南地区各幼儿园的前列,受到多方好评。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自己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特色: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艺术和游戏使健康教育活泼清新;电教媒体使健康教育直观动情。现在就把我园进行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我园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条:(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2)帮助幼儿获得基本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3)紧密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合作开放等心理品质。

如何选择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针对幼儿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例如:幼儿中存在肥胖、消瘦、爱哭、胆小等现象,就可以选择有关的资料,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2、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理解接受能力,将必要的内容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要求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实际上要说明“膳食均衡”有利于健康,但我们不能直接对幼儿讲“膳食均衡”的大道理,只能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幼儿了解到每一种食物的主要特点,从而感受到只有样样食物都吃才会身体健康。

幼儿园教师在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积累扎实的有关幼儿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科学知识,这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幼儿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实施过程中十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的身体的认识,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了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如何保护,并且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师还必须能够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模棱两可的回答。2、在进行任何一个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都必须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教师头脑中对“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教师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成败。3、教师要掌握并运用幼儿健康教育评价的一些主要方法。比如:1自我报告,让幼儿报告个人与健康教育项目有关的认识、兴趣和行为等,常用于了解幼儿的饮食习惯,进餐次数,食物偏好等。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二、艺术和游戏使健康教育活泼清新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特别喜欢艺术活动,悦耳的音乐、漂亮的图画、好听的故事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是幼儿注意的时间短,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自我表达的能力较弱更应该引起重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流露出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而愉悦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体验身心放松带来的快乐。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美术、舞蹈、语言艺术的作用,把艺术和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为儿童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游戏中认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较好地去适应现实环境。比如,幼儿园小班里有好几个孩子都胆小爱哭,王育维老师就以童话《胆小先生》编构活动,鼓励幼儿做大胆勇敢的孩子。下面我就以这次教学活动为例,说明艺术和游戏是怎样使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活泼清新,妙趣横生的。

1、教具准备,用积木搭一座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漂亮房子,并准备一个可站立,移动的胆小先生木偶和一只硬纸做成的大老鼠,一窝小老鼠,一窝大老鼠,布置成童话故事中的情景。

2、教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演示教具、让幼儿记住故事的名字和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

有一位先生,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因为他的胆子很小,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胆小先生。

一天,一只大老鼠闯进了他的房子,胆小先生马上去捉,结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它。

“你放了我,”大老鼠挣扎着说,“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

胆小先生害怕了,忙放开了它,还允许它住在地下室里。

地下室里吃的东西真多,大老鼠吃呀,喝呀,真开心。后来,大老鼠生了一窝小老鼠,小老鼠又长成大老鼠……很快,地下室住满了老鼠。

“不行,不行,”大老鼠冲着胆小先生嚷嚷,“这么多老鼠住这么一个小小的地下室,而你一个人住这么多的房间,太不合理了,得换房子。”

“换房子?”胆小先生大吃一惊。

“对,换房子!”老鼠们齐声说。

胆小先生又害怕了。

房子换成了,胆小先生住进地下室,老鼠们住进各个房间。它们在宽大的客厅里唱呀跳呀,在喷香的厨房里喝呀吃呀,每天都像过节一样。

“你应该搬出去,”大老鼠又冲着胆小先生嚷嚷,“你干吗老住在地下室,这么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吗?”

“什么?”胆小先生着急得跺了一下左脚,“咚--”整个房子轻轻地抖动了一下。

“不!”胆小先生气愤得又跺了一下右脚,“咚--”整个房子猛烈地摇晃了一下。

老鼠们害怕了,它们个个抱头乱窜,以为地震了。

“哦,原来我是很有力量的!”胆小先生抓起一把扫帚,这儿一扑,那儿一捣,打得老鼠吱吱乱叫逃走了。

胆小先生后来怎样呢,小朋友能猜到吗?

3、教师在第二次讲述过程中向幼儿提问,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表现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动作,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感受主题。提问:(1)大老鼠闯进了胆小先生的房子,胆小先生怎么做的?胆小先生为什么让大老鼠住在地下室里?

(2)大老鼠要和胆小先生换房子,大老鼠的态度和做法是什么样的?胆小先生表现是什么样子的?房子换成后,大老鼠又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表现一下大老鼠的凶狠和得意的样子以及胆小先生害怕的样子)

(3)大老鼠要赶走胆小先生,这下胆小先生怎么样了呢?(让幼儿重点表现胆小先生愤怒的样子和追打老鼠的勇敢行为,让孩子在胆小先生的勇敢精神中得到启迪“我是很有力量的!”)

4、编构故事结局。复习讲述一遍《胆小先生》,以“胆小先生后来怎样了呢,小朋友能猜到吗?”的提问引导幼儿把故事编完,顺着胆小先生后来可以做的事想象,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果。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并编构,如“胆小先生还害怕老鼠吗?”“胆小先生抓起一把扫帚,打得老鼠吱吱乱叫逃走了。胆小先生怎么想呢?”“他以后还想叫胆小先生这个名字吗?”教师在幼儿自己编构的故事结局中,选择一个符合故事逻辑的结局,将童话故事从头到尾完整讲述一遍。

5、针对童话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向幼儿提问:1、围绕胆小先生和老鼠之间关系的变化,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在听故事时的体会,感受勇敢的力量。2、“你有什么害怕的经历?害怕什么?”教师也谈到自己曾经害怕过的经历,引导幼儿联系自己。3、“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该怎么办?”在讨论中教师指点幼儿:“当胆小先生认识到自己是很有力量时,他就变得勇敢起来了。”帮助幼儿得出“我不是胆小先生”的结论,鼓励幼儿做勇敢的、有力量的人。

三、电教媒体使健康教育直观动情。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育媒体----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教育时机,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得手段运用与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例如,我们幼儿园进行有关换牙的健康教育主题,就选在大班已有几个幼儿开始换牙,大多数幼儿将要换牙的时候进行。这样既利用了个别幼儿的亲身经历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面向大多数进行超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教育产生良好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将抽象枯燥的知识搬到生动的屏幕上,使健康教育知识浅显易懂。为了让幼儿知道换牙的重要性并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我们设计了“宝宝要换牙”的课题。通过活动投影片的覆盖、抽动,演示了人为什么要换掉乳牙、长出恒牙的过程。接着又播放录像让小朋友看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周围的小伙伴在掉牙时惊慌不安的神情,幼儿所贮存的经验及情感体验被激活,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并共同讨论换牙时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场活泼开心的相互议论后,他们知道了“人为什么要换牙,换牙并不可怕以及如何让恒牙健康地长出”的知识,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并养成自觉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

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我们还特别注意与幼儿所受的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适时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便跟人走。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重庆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儿童安全意识的新闻调查,陌生人以查水电气表、父母亲朋友来访等借口就轻易哄开了家门,小朋友天真而热情地接待,完全没有任何防范心理,有的小朋友还被骗出来跟陌生人走了……第二天,我们把这个节目录制下来重播给幼儿看,然后讨论电视节目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你遇到那些情形该怎么办?最后玩模拟的游戏“应该怎么办?”紧张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得到了一次自我保护的生动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领域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园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好,设备完善的优势,与学院的专家学者继续合作,共同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更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更加系统化,更为合理与完善。

家长如何对孩子性教育

家长的角色

卵子受精后,胎儿的性别已经决定了,其“性”特性(Sexuality)也渐渐形长。所谓“性”特性,泛指一切跟性别有关的生理、心理现象,和性别行为等。从成长角度来看,“性”特性的表现与演进,是很自然的,但很多时候,家长只理解孩子的身体会日渐成熟,却对孩子因著身体成熟而出现的对性的好奇,一知半解,并产生不安和焦虑,例如孩子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与朋辈进行一些性游戏如查看对方的生殖器官、模仿成人的亲密行为等。

当子女到了青春期,一些涉及“性欲”、“异性交往”的行为表现也令家长困惑,面对这些“性”特性,家长一般都同意需要为子女进行性教育,但却不晓得从何入手。家长若能为实践性教育作好准备,其子女便可从家庭中获得正确的性知识,而不需道听涂说,在成长阶段中疑惑重重。

家长对性教育的看法

1994年初,香港明爱家庭生活教育组进行一个试验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看法,接受调查的270位家长中,大部份认同性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积极作用,认为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体的功能”、及“明白父母表达爱意的行为”等,他们感到最难解说的便是“性爱行为”和“身体的成熟及功能”。

至于谁最适合推行性教育一题,认为是“家长”和“老师”的回应各占一半,家长如此重视学校的责任,可反映出他们面对困难,希望老师能替代他们的职责。

总括来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份家长都重视性教育,但对于要担当这个推行者的角色,家长们均感到困难和犹豫。

如何开始性教育

一般家长认为,当孩子主动询问性问题,如为什么女孩子没有鸡鸡,或参与性游戏,如抚弄自己的性器官时,便应开始教导子女性教育了。子女询问与性有关的问题时,不失为一个较自然的教导时机,但这样实践性教育,未免流于消极被动,且欠缺计划,也未能按孩子的年龄提供适当的辅导。

其实,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订立教育目标与内容,主动教导他们与性有关的知识。家长可以教导学前儿童辨别性别、身体器官及功能,告诉他们生命的来临是基于父母的相爱。对于学龄的儿童,父母可以协助他们明白身体的成长,生命的诞生,两性的角色与关系,甚至性侵犯等,另外,父母亦需要不时澄清传媒向孩子传送的正确及歪曲了的性讯息。

当孩子接近青春期的时候(约九岁开始),家长须协助孩子了解第二性征的出现时,身体(如体毛、月事及)和心理的变化。此外,两性相处的态度、“性”与“爱”的关系也是重要的课题,这些知识都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观念。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情况,既可以向老师询问,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话进行。例如家长了解到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回家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又如孩子生性羞怯,不爱与小朋友交往,家长可以与老师商量,老师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熟悉、合作。

当家长向老师询问时,问题应提得具体,不要泛泛地问“他表现怎样?”可针对孩子的情况问“他现在愿意和小朋友们交往吗?”“他吃饭怎样?”老师可以具体回答你。孩子初入园时,家长也可以稍提早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看孩子的活动情况,就会更了解孩子。

孩子受到老师的惩罚时,不要护着孩子,应该相信老师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确实老师做法不当,可以婉转提出来共同商量。如果老师的做法损伤孩子身心健康应及时找领导汇报,并立即让孩子脱离原来环境。

平时家长不要平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家长对老师的评价会影响到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影响到老师的教育效果。孩子不尊重老师,将导致老师教育的失败。

家长如何与幼儿园配合进行教育?

(1)幼儿时期,健康和体育应放在首位。智力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孩子健康状况,孩子体质弱,就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性格必然受到不利影响。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各方面的落后。所以,家长要重视配合幼儿园,保持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不吃零食,饮食、睡眠、游戏等活动都要有规律。

(2)在智育方面,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听、看、摸、闻来接触事物。有意地引导幼儿观察事物,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并且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记忆。孩子掌握知识的过程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要适当、耐心地进行教育。

(3)家长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注意培养孩子的稳定情绪,集中的注意力,为以后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也要注意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简述保育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古代儿童保育思想关爱儿童成长的慈幼观念: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重视、保护儿童的慈幼观念。中国古代慈幼观念产生并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中。由于在科技不兴旺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力是国家征战、开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财富之一,儿童的诞生与成长预示着一国一家人力财富的增长,因此,从古至今,古人都有多子多福的认知,怀有子孙满堂的愿望。儿童在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能成为劳动力为一家出力。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儿童肩负着今后延续家族香火的使命,父母将儿童视为自身和家族的延续。当然,慈幼观念也与人类本能中对儿童想要呵护的情感有关。因此,无论从伦理层面还是经济开展考虑,儿童在世人心目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原始社会,就有兼养老与教育儿童之用的“庠”作为儿童的看护、受教场所。

古代的保育和教育就是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体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础,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36458643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eixun10.com/post/262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948725487

9:00-22:00

关注我们